/
【权威发布】淄博市“十三五”成就巡礼...

【权威发布】淄博市“十三五”成就巡礼: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0-12-25 阅读量 13

12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淄博市“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茂松向社会发布“十三五”时期淄博市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我市连续三届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自2017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已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27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超2.2亿元,2018年获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和资金奖励,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优秀组织奖”。全市旅游总收入由2014年的395.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46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接待游客总人数由2014年的4166.2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6390.3万人次,年均增长8.9%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文化旅游发展氛围空前浓厚。2015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名城建设动员会,出台了关于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着力加强政策引领,文化名城建设的思路、路径逐步明晰,叫亮打响了齐文化品牌。2016年7月,淄博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明确了我市旅游支柱产业、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提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在编制实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淄博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淄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基础上,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淄博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搭建“五城三区”新载体和谋划“一核五带”新布局的战略部署,制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攻坚行动及若干支持政策,全市聚力推动淄博文化“活”起来,淄博旅游“火”起来。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创新性提出打造“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5+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00家,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造基层公共服务的“淄博样板”。着力城市“15分钟阅读文化圈”建设,先后建成开放紫园、万科、红莲湖等20家城市书房,在杭州建成“淄博城市书房”,加快推进人民公园、齐盛湖公园、植物园等一批公园城市书房建设。2020年共建成书香淄博阅读吧41个,“书香淄博”建设稳步推进。

(三)艺术创作生产有长足发展。2016年五音戏《英雄铁山》入选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展演剧目。2017年五音戏微电影《拐磨子》荣获第二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优秀影片奖;舞剧《齐风•甫田》荣获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历史题材京剧《手镜》入选“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2017年度新创作剧本”项目名录,2018年入选第十一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2019年入选山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现实题材五音戏《源泉》2018年入选第十一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2019年入选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新编脱贫攻坚题材五音戏《风起东郝峪》入选“2020年全省舞台艺术重点创作项目”。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淄博五音戏艺术节,来自省内外的剧团同台演出,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加力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成立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策划“十个一”文化创新工程。[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实施精准招商,与北京首旅集团、华侨城集团、浙江聚光科技、天尚集团、厦门朗乡集团、上海乡伴集团、北京寒舍集团、青岛泽灵文化、山东鲁商集团、上海景域集团、香港天山缘集团等10余家知名文旅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在河之洲水上乐园、高青天鹅湖国际慢城等19个投资[2] 过亿元的文旅项目建成投用。今年,“青未了·土峪”旅宿、“红叶柿岩”项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首个营地项目——淄博营地等先后建成营业,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支撑和拉动文旅产业发展,提升了淄博文化旅游的品质。

(五)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风生水起。博山池上环鲁山片区、淄川太河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连片区初具规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集中用于淄川峨庄和沂源桃花岛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开发建设。精品民宿发展方兴未艾,中郝峪、红叶柿岩、青未了、峪里、上舍、牛记庵、朱家户、蓑衣樊等一批精品民宿不断涌现。中郝峪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了全国,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2018、2020WTA全球旅游减贫案例”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名录;淄川牛记庵村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沂源阳三峪等4个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淄川区磁村、博山区东流泉村等11个村落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助力脱贫攻坚[3] ,探索打造的 “以房养老”经营农村模式、“景区带村”扶贫模式、“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得到国家扶贫办赞许并在全国推广。

(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博事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机构和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文物行政部门共立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项目156个,争取修缮资金约2.6亿元。开展“天眼”工程,强化文物管控工作力度,建立了一支441人的文物巡查看护员队伍,开展文物巡查保护工作,夯实文物安全工作。淄川区洄村古楼和桓台县王渔洋故居成功遴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已增至20处。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全市建成博物馆达66家。在今年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中,我市共有12家博物馆获评第四批国家级博物馆,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二,其中淄博市陶瓷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院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填补了我市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空白,1家非国有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文物展览,145件齐文化文物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成系列地在国家博物馆集中展示。组织开展陶琉、非遗到英国、毛里求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交流5场次,进一步扩大淄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丰富多彩。坚持发挥媒体集聚效应,连续三年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重要媒体,在重点客源城市高铁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区投放淄博旅游宣传广告,持续强化对淄博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扩大淄博旅游曝光率。坚持活动聚焦,连续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好客山东休闲汇和中国旅游日等主题活动,连续成功举办五届齐文化节,创办“文化名城讲坛”,累计组织48位文旅名家到淄授课,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大课堂。成功举办2020淄博麦田音乐节、青岛啤酒节,为淄博注入时尚元素和新的活力。精心打造齐文化节、琉璃艺术节、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等十多个特色旅游节庆品牌。坚持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旅游市场,赴省内13个城市及京津冀、长三角、重庆等地举办各类推介会90余场。率先在全省策划实施千家旅行社踩线营销活动并在全省学习推广。做好线上营销,加强与携程、景域驴妈妈、马蜂窝等OTA组合营销,开展周村古商城、原山等景区“云游淄博”线上直播活动20余场次。积极争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跟着课本去旅行》栏目到淄博拍摄15期节目,将淄博的齐文化、聊斋文化推上央视屏幕。编辑出版5万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淄博增刊》,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销售,并借助国家地理杂志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开展线上淄博营销推广活动。不断构建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加快实现一部手机游淄博进程。“1+3+N”的智慧旅游体系、“线上直播+线下产业”新模式分别入选淄博市2019年和2020年信息化推进民生领域制度创新改革经验。

综上所述,“十三五”期间文旅成绩斐然,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六大赋能行动”、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十五大重点改革攻坚事项”,以搭建“五城三区”新载体和打造“一核五带”新布局为目标,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文旅工作的全过程,强化“有解”思维、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和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理念,开拓创新发展路径,加快实施文化赋能行动,聚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记者问答

(1)淄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公共文化设施在便民、服务于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部署和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全市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三馆一站覆盖率达100%,全市18个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8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定二级站以上标准,全市所有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淄博文旅云平台为依托,构建起市、区县、镇(街道)三级总分馆制体系;创建“5+N”模式升级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00个,带动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升级、效能放大;引入社会力量建成开放紫园、万科、人民公园等20家城市书房、传齐书苑,实现城市书房与图书馆图书统借统还,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温馨的公共美学阅读空间。

(二)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常态化、品牌化。创新打造“齐舞·悦动”淄博文化艺术季活动、“热土欢歌”暨“六艺秀淄博”系列文化活动、周末戏曲大舞台、戏剧曲艺大赛等自创群众文化品牌,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展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舞台,“十三五”期间演出各类文化活动30多场次,惠及群众2000多万人次。

(三)数字文旅服务更加便捷化。“淄博文旅云”上线运营,构建了面向广大群众的线上线下公共文化便民惠民服务新模式。建成“1+3+N”智慧旅游体系,“一部手机游淄博”有力方便游客畅游淄博。创新开发“淄博文旅云”线上文化惠民点单系统,推广使用“群众点单、按需制单、政府买单”的服务模式,今年群众自主完成线上点单活动2151场次,最大限度实现“送文化”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同频共振,大幅度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2)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成为我市重要文化旅游活动品牌之一,对拉动文旅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答:自2017年2月淄博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淄博市大胆探索,全力以赴,扩大文化消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2018年6月,我市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获文化和旅游部充分肯定,荣获表彰并获资金奖励。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文化惠民消费季优秀组织奖”。我们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居民文化消费激励+文化消费券”的试点模式。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积分激励、发放文化消费券、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搭建文化消费平台,创新文旅消费券分类定向发放,先后发放图书定向券、研学定向券、文创定向券,实现消费券“精准滴灌”,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呈现“淄博特色”。截至目前,累计签约文化企业和文化旅游景区超200家,累计实现核销2300万元,直接拉动文化消费超2亿元,最大拉动比为1:9。

疫情常态化期间包括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内循环是当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下一步,我们将以文艺演出、特色文创产品、旅游景区为重点,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加大文旅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生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构建起促进文旅消费的长效机制,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优惠。

(3)高青作为淄博市唯一的沿黄县,在黄河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做了那些探索,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高青县位于淄博市最北端,黄河过境47公里,是淄博市唯一沿黄县。近年来,高青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探索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承和旅游开发工作。在黄河文化传承保护方面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对黄河农耕文化、治理文化、酿酒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黄河文化集中调研摸底。二是集中打造了以述青藏古博物馆、大地黄河情博物馆及正在建设中的高青黄河博物馆等10余家博物馆组成的黄河博物馆群。三是推出了“万里黄河成就一瓶国井好酒的”国井酒文化IP,把黄河文化与鲁酒产业振兴有机结合,国井酒文化博览园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在黄河旅游开发方面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是找准黄河险工区防汛功与旅游功能开发的共振。把原黄河刘春黄河险工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为安澜湾景区,日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已成为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零距离感悟黄河的网红打卡地,“全省最受欢迎的研学游目的地”。二是找准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的共频。把生态修复与文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治理面积达12平方公里,恢复湿地4000余亩,常年保持核心区水面面积近1万亩,水质达三类以上,吸引震旦鸦雀、中华秋沙鸭等100多种鸟类栖息,富氧离子常年保持在10000以上,成为黄河流域最具影响力的湿地景区。景区周边打造了以全国美丽乡村蓑衣樊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典范,带动刘春村、沙李村等10余个沿黄村成功脱贫、致富奔康。其中蓑衣樊村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典型村。三是实现“区域品牌”与“流域品牌”的共建。2018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黄河文化旅游节,为黄河文化传承、资源保护开发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合力,构筑起了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全流域合作平台。

(4)潭溪山景区的建设运营,对政府的支持以及文旅融合方面感受如何?

十三五期间,各级政府部门大力实施文旅融合攻坚行动,对我们景区给予了大力支持。潭溪山旅游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营业额、利税等方面均位居全市旅游企业前列。

一是市、区文旅部门实施景区提质增效攻坚行动,使景区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潭溪山景区从2016年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建成了高空玻璃桥、悬崖酒店、空中漂流以及“星洞传说”等项目;优化了内部道路,实现了无线wifi信号景区全覆盖,完善了门票预约系统,游客体验感更强了,景区美誉度也逐年提高。

二是政府部门加大了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淄川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通往景区的淄中路进行了提升改造,又投资近3000万元对淄中路黑峪隧道进行了扩建,结束了50座以上大巴车无法通过黑峪隧道的历史,近年来团队游数量大大增加。同时景区沿线累计增加临时停车位3000个,极大缓解了景区停车难问题。

三是文旅部门加大了景区捆绑营销力度,市区文旅局每年都组织景区参加省内外营销推介活动,举办“千家旅行社进淄博”等活动,通过多平台、多媒介宣传方式,提升了淄博旅游整体形象。潭溪山景区也因此获益匪浅,十三五期间市场客源半径外扩了100公里以上,济南、青岛等省内大客源城市客流量明显增加,省外河北、河南、江苏等客源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四是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旅游补贴政策,极大调动了旅行社送客、收客的积极性。以淄川区2019年的旅游补贴政策为例,全年累计申报补贴的旅游团队共计3000余个,游客达12万人次,其中游客选择到潭溪山游玩的在10万人次左右,带动了全区乃至全市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充分发挥了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的杠杆撬动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