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踏湖:碧水蓝天释放出生态红利

马踏湖:碧水蓝天释放出生态红利

2022-04-26 阅读量 828

先重拳治污,再修复生态。马踏湖经过十多年的“治理+修复”生态保护举措,受损的湖体湿地逐步恢复焕发生机。曾经的“北国江南”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苇编是马踏湖旅游文化的特色产业。这几年,随着湖区水质提升,长出的芦苇粗壮高大,质感细密,油分足,做出来的苇编器物格外地精巧耐用。疫情一解封,非遗“巩氏草编”传承人巩玉霞的苇编生意复工复产忙碌起来,她用马踏湖的草、木、柳、蒲等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手工艺品和家居用品,多达1000种,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踏湖有2万多亩苇田,依托小小的芦苇,苇编这一湖区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也带动了四千多湖区百姓致富。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历史上的马踏湖水域辽阔,物产丰饶,相传春秋战国齐桓公会盟诸侯马踏而成,有多条河流汇聚,是江北罕见的内陆湿地。为守住这一“宝湖”,2009年开始,我市进行了十几年“治理+修复”,彻底解决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湿地大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问题。先后关闭排污企业,在湖区及周边进行清淤疏浚、生态修复蓄水、退耕还湿、矿山复绿,投入3亿元,引入专业团队规划建设功能相互补充的6大湿地,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2018年建立起了省市县镇村三级湖长体系,引入第三方物业,运用巡河APP,守住这一泓碧水。据桓台起凤镇副镇长尹磊介绍,每天雇用第三方巡逻,对这些所有的河道进行清理清扫,发现了重点问题及时上报政府,然后呢政府再派人专门进行处理。目前,起凤镇的主要31条河道基本上都达到了三类水质的标准。这也对马踏湖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作用。

如今,马踏湖的蓄水能力由300万增加到2500万方,年均蓄水量1100万方,近六年地下水埋深水位抬升1.7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鱼多了景美了,马踏湖重新成为鸟儿乐园,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为持续生态补水,桓台县还通过建设“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功能系统,逐步形成一张覆盖全县的地下水补源网络,让碧水蓝天释放出生态红利。湖区的“渔屋子”、农家乐等特色餐饮纷纷建起,湖区群众越来越尝到了吃“生态饭”的甜头。桓台起凤镇水乡园酒店经理李霞说,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二三十桌,回头客也挺多。湖区特色菜很受游客欢迎。

根据规划,下一步,在马踏湖的二期三期推进中,芦苇荡面积将达到15000亩,还原马踏湖原生态面貌,深入挖掘马踏湖民风与民俗文化底蕴,桓台县水利局副局长罗向华介绍,随着马踏湖湖区环境的改善,将放大湖区优势,吸聚人气,过去在城里务工人员陆续回流到农村, 打造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孙杰


3
相关推荐